今天是: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欢迎来到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网!
新闻通知
学会简介
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一直以来强调基础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疾病转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旨在联系和团结全体会员及广大浙江省神经科学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以浙江省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本省神经科...
会议公告
2023年“疑难未诊断运动障碍疾病”系列研讨会议第三十期通知(11月27日)
谷氨酸受体与神经精神疾病前沿进展论坛通知(9.21-9.23)
“TMS精准定位技术与TMS-EEG工作坊”系列沙龙活动通知(第四期)(2023.9.2)
第一届脑、认知与社会研讨会会议通知(2023.9.16)
2023年“疑难未诊断运动障碍疾病”系列研讨会议第二十九期通知(7月10日)
中国人脑库建设:从胎儿脑到精神疾病脑的收集和研究(2023年7月2日—7月3日)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通知

预后良好的孤独症儿童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特殊儿童康复家校支持系统》公益讲座第一期内容分享

作者:刘莉  日期:2021-05-15

主题背景板.jpg


2021年5月15日下午,《特殊儿童康复家校支持系统》公益讲座第一期圆满结束,来自浙江、湖北、贵州、黑龙江等多个省市,线上线下共计250余位特殊儿童家长、特教老师聆听了讲座。


第一期公益讲座,主题为《孤独症儿童干预新思考——以家庭为中心》,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竺智伟主任主讲。


常务委员竺智伟医生讲座.jpg

竺智伟主任首先分享了她多年诊疗孤独症发现的一些问题——为什么同样严重程度、类似干预的儿童,预后却千差万别?预后良好的孤独症儿童是怎样培养出来的?预后不好(甚至退化)的孤独症儿童经历了什么?经过她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以“家庭环境支持为中心”的干预方式,是培养预后良好孤独症儿童的关键。

孤独症儿童需要长期的环境支持,主要是父母及家人朋友的家庭支持和医院、机构、学校等社会服务支持。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证实,环境对儿童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与儿童紧密连接的照顾者(父母)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主要资源。除了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外,现在轻度孤独症越来越多;而且孤独症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高等教育、就业等不同年龄段的干预方法、社会服务支持各异,唯一不变的就是家庭环境支持。家庭环境支持可以让儿童在家庭中通过与家庭成员的日常经验能获得最佳的学习;家庭提供所需的支持与资源能提升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而社会服务提供者(医院、机构、学校等)的主要角色是和家庭合作并支持家庭成员与主要照顾者(父母)。

5月16日竺智伟医生讲座现场照片-2.jpg5月16日竺智伟医生讲座现场照片-2.jpg

孤独症是一种社交障碍,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早期干预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社交情绪调控交互支持模式(SCERTS Model)等自然情景教学方法都能够帮助到孩子们,而孩子与家人的关系必须成为干预的核心,早期孤独症孩子和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质量和频率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训练有素的父母也能具备为孩子一生做出决策和倡导的能力。

社会服务支持更多的要协助父母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并帮助父母达到并维持心理健康。实践证明,父母得到越多的支持,在家庭中干预,儿童的行为和功能越好;父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程度越高,孤独症儿童获得高质量人生的潜力越大。


5月16日竺智伟医生讲座现场照片.jpg

在公益讲座中,竺智伟主任还具体分析了多个知识点,分享如下:

一、亲子依恋

1、什么是“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指婴儿寻求与主要抚养者( 通常指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婴儿喜欢同他所依恋的人接近,此时感到安慰、舒适和愉快;在遇到陌生环境而产生惧怕和焦虑时,依恋对象的存在或出现会使他感到安全。这种依恋的安全感一旦建立,婴儿就会更加自信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更加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会更广泛的去适应社会。亲子依恋的敏感期是从出生到18个月。

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也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

2、“亲子依恋”的类型

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设计“陌生情境法”心理实验表明,亲子依恋有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漠然型依恋、紊乱型依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婴儿认为父母值得信赖,并且是有求必应,父母的存在使他满怀信心;

“矛盾型依恋”是父母离开时大哭大闹,而父母重新回到身边仍然感觉不到安慰的感觉;

“漠然型依恋”的孩子自己探索环境,父母的离开和回来都没多大影响;

“紊乱型依恋”婴儿对母亲有一定的身体接近或接触,与陌生人交往少。与母亲分离和重聚时行为表现缺乏目的性、组织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混乱无章、相互矛盾,这种儿童在生命早期往往受到过严重忽视或虐待。

3、孤独症儿童的依恋类型

孤独症儿童的依恋类型属于“更高的非安全型依恋”,原因包括:沟通和社交缺乏,家庭成员常常具有相似的孤独症特质,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更易遭受压力,家庭成员普遍有心理健康问题。

4、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依恋

孤独症儿童父母与上一代(孤独症儿童祖辈)也有这样那样的“亲子依恋”问题。经过调查、统计发现,一部分孤独症儿童父母自身早期创伤和被虐待的经历较多;孤独症儿童母亲在孕前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极端身体或情感虐待的概率高于其他母亲。这些未疗愈的创伤会影响父母对下一代形成“亲子依恋”的能力,缺乏来自孩子的同理心和情感反馈,更多的产生儿童的“非安全型依恋”。

5、如何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安全型依恋”

实际证明,孤独症儿童与照料者是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与儿童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和“非安全型依恋”儿童相比,具有“安全型依恋”孤独症儿童会更多参与和发起社交、更好的语言发展及更少的行为问题。

(1)建立安全感

孤独症儿童父母更要注重养育环境和教养行为的稳定;谨慎处理与孩子分离的境况;并注意自身的非语言行为;维持自身稳定、强大的形象,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保护的;帮助孩子规避风险;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慢慢来,对他们更加宽容。

(2)给孩子控制感

在给孤独症儿童建立安全感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并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孩子对生活的预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

二、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

在抚养孤独症儿童的过程中,父母常常感觉精疲力尽,时而生气、时而愤怒、时而愧疚;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概率显著上升;自身身体健康问题增加,家庭幸福度和生活质量都受影响。

1、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

孤独症儿童父母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孩子发脾气、攻击、自伤、破坏性、强迫性、仪式性、冲动、自我刺激等等都行为问题;也有来自持续的睡眠困扰;缺乏间歇性压力缓解的机会及社会的理解和相关支持。

2、如何处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

孤独症儿童父母首先要承认自我创伤并允许自己用适当的方式,排解自身情绪,要意识到自己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并对他们有合理的期待;要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而非训练者,良好的亲子关系更为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正是以“家庭环境支持为中心”的干预基础。

3、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干预的重点

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干预主要分为社会支持、能力训练和知识培训三部分。

“社会支持”是指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首先可以减少父母的孤独感,让父母感受到“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面临同样的困难”;其次,特殊孩子往往会有“特殊”机会,有许多社会组织专门为特殊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七色星球”-浙江特殊儿童艺术团,在老师的帮助、孩子的努力下,登上了杭州亚运会音乐作品发布的舞台,《新闻联播》也出现了孩子的镜头,家长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反过来,孩子也更愿意“抛头露面”,参与活动的状态越来越好。

“能力训练”是指训练父母解决问题能力,为父母提供压力应对策略。父母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增加能力,处理孩子问题信心增加,从而缓解自己焦虑、压力和抑郁的情绪。

“知识培训”则是从正规渠道了解和接收相关孤独症的准确信息,理解孤独症的成因、孤独症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父母认知越全面、越准确,应对相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